“陆海统筹 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学术论坛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115日,“陆海统筹 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学术论坛在青岛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协办。来自国内海洋生态研究领域的两百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现场和在线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国家海洋局原副局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王飞,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斌,山东省海洋局副局长付日新,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罗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汉红燕,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孙云潭等领导出席论坛。

论坛现场

首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党组书记宋继宝向论坛作视频致辞,指出在深入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的关键时期,举办这次论坛很有意义,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学习此次会议成果,更好地推动海洋环保工作。

        宋继宝厅长视频致辞

        王飞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紧跟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意义重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近年来围绕海洋生态修复、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空间规划、海洋防灾减灾等方向设立了研究项目,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飞局长讲话

 主旨报告环节,王斌司长了作题为《陆海统筹下海洋若干重要问题——从空间规划角度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特别强调编制海岸带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斌司长从统筹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国土空间陆海分界线、维护陆海生态空间联通性、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地、协调陆海生产空间布局、合理布局涉海产业、构建陆海和谐人居空间、陆海空间分区管控、搭建覆盖陆海全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网等方面分析了空间规划视角下的陆海统筹问题,同时介绍了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提高海洋观测监测与生态预警能力、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海洋监管体系等陆海统筹监管措施。

      王斌司长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院士作题为《新膜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与展望》的线上视频报告,介绍了国内外海水淡化的现状、新型膜技术的应用和挑战,以及推进海水淡化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当前,海水淡化正逐渐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和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膜分离作为一种绿色海水淡化技术被广泛使用,而选择性高、透过性好、耐污染性强的新型膜材料和技术在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侯院士建议通过完善膜技术相关的法规标准、增加海水淡化新技术研究投入、开展海水淡化浓水综合利用、促进海水利用的国际合作交流、创新融资模式、增加公众认知等方式推进我国海水淡化绿色发展。

侯立安院士主旨报告

天津大学张建伟教授对侯院士的报告进行了评议,指出海水淡化除了技术问题,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协调、生态价值被忽略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推进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加大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等方式促进推广应用。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秦天宝教授作题为《陆海统筹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的主旨报告,分别从生态环境保护陆海统筹的现实基础、科学基础、法律基础和法治进路四方面进行了讲解。秦教授指出生态环保陆海统筹是海洋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考量,是整体系统观下海洋环境治理的法治选择。同时分析了生态环境陆海统筹在污染防治与监管、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风险管控领域的实践,提出了以海洋生态规划为先导、以综合治理机制改革为抓手、创新变革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支撑、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完善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等实现路径。

秦天宝教授主旨报告

        论坛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马德毅主持。他提到,生态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源泉,海洋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年轻后辈要继承和发展前辈的基础工作,不断探索求新。三位专家的报告瞄准国家海洋环保战略问题,开拓了大家视野,深化了论坛主题。

马德毅所长主持

        随后,现场参会的嘉宾、学者与两位报告专家进行了交流互动。

       当日下午,举办了“山东海洋生态文明”专题研讨会,12位专家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制度、黄河口海洋生态修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海水污染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报告交流,为山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究思路和对策。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宗灵作《黄河口海洋生态系统对冲淡水的响应》报告,介绍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基本特征,以及生态调水的河口生态环境效应。黄河入海淡水是黄河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驱动力,对于黄河口海洋生态系统十分关键。通过春季生态调水,可以增加对河口海域鱼虾产卵栖地淡水补充以维持合理盐度,恢复河口海域生态功能。

天津大学教授张建伟作《陆海统筹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疫情全球爆发,陆海统筹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关口,还存在制度协同不足、关键制度欠缺、体制机制碎片化、立法不协调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应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重点统筹陆海生态保护与管理、统筹陆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陆海应对气候变化、统筹陆海立法。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海洋局)原总工程师肖桂珍作《北戴河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报告,介绍了针对北戴河面临的砂质海岸侵蚀、海洋生态灾害、海岛岛体受损等问题,政府实施的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工程、灾害应急处置工程、陆源污染物整治工程、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海陆业务化能力建设等举措,为海域生态修复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仁成作《山东近海藻华灾害与防控对策》报告,介绍了有害藻华的现象和危害,山东近海受到藻华灾害的显著影响,短期内仍以绿潮影响为主,未来可能面临赤潮、绿潮和金潮等多样化藻华灾害的威胁。建议通过跨省合作,采取规范养殖活动等措施,显著降低绿潮规模,同时要加强对赤潮原因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状况的基础调查,最大限度防控赤潮灾害风险。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雨作《近海大型海藻养殖的碳汇机制与减排贡献》报告,指出大型海藻养殖的碳汇贡献被严重低估,如RDOC、沉积碳汇、碱度、深远海输送等被忽略;我国近海发展大型海藻养殖碳汇的优势得天独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大型海藻养殖的碳汇或“负排放作用”,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能有效地缓解近海富营养化、缺氧等环境问题;亟需建立国际公认的大型海藻养殖碳汇标准,推动海藻养殖碳汇产业早日加入碳市场。

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进河作《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修复方法研究》报告。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入海重要的生态屏障,面对人为活动带来入海污染物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不断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重点介绍了互花米草综合治理、高涂海域柽柳生态修复、潮间带滩涂海域碱蓬生态修复、海草床生态修复、牡蛎礁生态修复、海藻场构建等修复方式。

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毕云霞作《黄河三角洲生态特点与保育对策》报告。黄河三角洲典型特点一是沿海,二是沿黄(河),影响着区域水盐分布,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面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介绍了科学开发利用盐碱地、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阻断与减控、减少工业及生活污染、加强区域重点生物资源保护并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供水与节水并重等保育对策。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正炎作《山东省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对策》报告。目前山东入海河口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毗邻河口点源污染、植被退化米草入侵、生态恢复措施滞后、海堤护岸生态化欠缺。建议开展山东省入海河口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体系构建、生态资源及服务功能的开发利用、入海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政策及标准制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教授余静作《山东省海水养殖污染排放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报告。山东省近岸污染/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呈上升趋势,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海水养殖污染的排放。通过研究山东省海水养殖类型、数量、空间分布,山东省各类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现状,得出近岸海域开发、人工鱼礁等人为活动对海水动力条件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在研究内容、管控政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倪寿清作《海洋微生物在近海氮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报告,以海定陆、问计于海解决近海氮污染。微生物在全球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是全球最重要的氮汇,研究团队从海洋中寻找到厌氧氨氧化菌,进而研发出厌氧氨氧化技术。该技术是目前最经济高效的生物脱氮工艺,适用于处理高氨氮废水和过度除碳废水,进而能有效地削减入海总氮排放。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杨尊伟作《小清河复航工程护岸设计》报告。小清河是一条集防洪、除涝、航运、灌溉、供水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河道。小清河复航工程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陆路交通运输压力、提升河道的防洪除涝标准、产生重大节能环保效益。报告分享了小清河航道护岸工程中的几种建造方案,以寻找内河航运和生态环保的平衡点。总之,生态护岸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生态型新材料的应用验证周期较长,同时需要建立生态理念、各个部门协同配合。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京梅作《浒苔对黄海海域旅游业损害评估》报告。浒苔的经济影响评估是减灾防灾的重要组成内容,报告以在青岛的实地调研为基础,进行浒苔绿潮对滨海旅游业影响评估,评估结果不仅直接证明浒苔灾害有损社会经济,保证相关产业部门长远利益,还有助于论证解除浒苔灾害对减轻整个社会环境的威胁与危害的意义。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在总结时指出,这次研讨会立足于海洋强省,立足于研究成果,立足于问题导向,学术报告观点新颖,亮点纷呈,建议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必将为陆海统筹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撰稿人:史卓然  图:陈嘉楠